生态经济研究报告

发布者:管理员  2020/7/6 15:14:44

生态经济专题研究报告

一、生态经济发展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是加快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运行体系质量提升、效益优化、动力持久的唯一途径。生态经济体系是经济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生态经济的起源

关于生态与经济的思考古而有之,譬如《逸周书·大聚篇》记载了公元前21世纪大禹曾颁布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以成鱼鳖之长”。农业经济时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力低,生态保护的思想并未得到发扬。工业经济时代经过了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破坏性开发环境的后果逐步显现后,人类才开始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一书中正式提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了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为主题的会议,并确定将“生态经济”作为1981年《环境状况报告》的第一项主题,由此,生态经济概念得以逐步完善。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最为重要之处是将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引入了人类的目标,而不是仅仅考虑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得到了多国领导和学术界的重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从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扩展到可持续发展。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总书记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论述,本质上阐明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要讲究人地和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经济的概念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生态经济是基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普遍觉醒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大规模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内涵在于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按照生态发展规律构建经济发展体系,发展环保产业,以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态破坏,加强环境保护。

“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和核心,即利用生态理念和技术,发展低碳、循环、绿色经济;发展生态型产业,用市场化和产业化方式解决生态问题。

生态经济的分类

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按照三大产业的分类,可分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旅游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工业: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生态工业通过模拟自然系统建立工业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建立互利共生的工业生态网,利用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达到物质和能量的最大利用以及对外废物的零排放。

生态服务业:是生态循环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绿色商业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绿色公共管理服务等部门。是指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生态环境资源基础上发展的服务业。其发展在总体上有利于降低城市经济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发展节约型社会,是整个循环经济正常运转的纽带和保障。

二、生态经济发展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强调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始终坚持和守护生态这个根本,抓住产业这个关键,深入挖掘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畅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通道,努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思路。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推进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

进入新时代,重视生态保护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日益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逐渐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绿色发展方向,走生态保护的可持续道路,势必成为我国形成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推进绿色发展,构筑发达生态经济体系,是提升内生发展动力,打破资源与环境的瓶颈约束,更好地引领新时代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新作为的有效途径。因此,构筑发达生态经济体系,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是保障经济长远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生态化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传统的由资源依赖、投资拉动、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已不能有效适应和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创新经济发展思路,努力构筑发达的生态经济体系,坚持绿色发展,才能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增长,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向往的新期待。着力构筑生态经济体系是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抓手,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最优路径,也是体现国家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推进绿色发展,对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引领带动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解决当前社会普遍关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资源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共创共享更多绿色福利,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切实增加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的方向和任务

构建发达生态经济体系,推进绿色发展,遵循了经济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体现,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境界。

随着全球发展竞争格局及经济形势演变,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增长模式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坐标方位,引领着未来全球发展方向和趋势。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绿色发展的机遇,在绿色理念、绿色科技和绿色消费的依托和引领下,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对经济发展的倒逼与推动作用,将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前提,摆脱传统模式束缚,努力向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内涵增长为特征的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生态优先和统筹发展相结合、市场机制与政府管控相结合、依法管理与经济激励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努力形成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经济发展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着重围绕国土空间规划、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绿色绩效等核心内容,全面构建先进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和保障生态安全。

理念转变推动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实现新跨越

坚定不移用新理念引领发展,加快转变革新传统发展理念,是推动构筑发达生态经济体系,拓展绿色发展新空间,实现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益增强、动力持续,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态格局的重要路径。

构建发达生态经济体系要在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下重构产业体系。要以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为目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实现生态经济高起点跨越发展。要以构建生态型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推进生产方式转型革新,将绿色生产的理念贯穿到生产过程各环节各领域,重视绿色技术的使用,重视生产模式的创新,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实现生产绿色化。要以打造生态型产业园区建设为目标,按照关键项目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培育绿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强创新型人才和绿色发展团队的培育建设,增强生态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实现经济体系由资源依赖、投资拉动、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发展方式,向科技依托、创新驱动、内涵增长为特征的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后劲;着重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制造体系。

构建发达生态经济体系要全面树立绿色发展意识,强化引导扶持。着力构建绿色经济核算体系。要在现有的经济核算基础上,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将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与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进行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形成清晰反映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关系的绿色核算体系。全面加大绿色创新投入。推进金融体系创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建设绿色融资平台,拓宽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降低绿色发展融资成本。加大绿色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引导官产学研合作协调,积累绿色转型的知识储备,提高社会整体的绿色创新能力。大力培育绿色发展社会环境。注重培养消费者绿色消费理念,提倡低碳生活方式,拓展绿色产品价值溢价空间。依托绿色社区管理、产品定价机制、绿色生活宣传、绿色文化熏陶等方式,促进全社会绿色发展知识传播,增强大众绿色消费理念和环保意识,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充分挖掘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绿色潜力,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确保逐步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绿色转型。

三、国内外生态经济实践分析

生态农业

1、国际生态农业实践

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展开了生态农业探索,20世纪70年代末以菲律宾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实践。生态农业模式因所处地域不同呈现出一定差异,美国生态农业发展强调可持续化,通过对农村土、水、种、肥、药、电、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谋划和系统开发,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农牧结合是美国大部分大型农场的共同特征,农场注重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在饲料、肥料等方面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协调关系。养殖场的动物粪便或通过输送管道或直接干燥固化成有机肥归还农田,既防止环境污染,又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德国生态农业发展遵循清洁生产理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对投入品种及数量的控制,保护生态环境。为保证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德国政府要求生态农业企业与农场经营者在耕作过程中,禁止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和除草剂等,而采用有益于环境的除草方式;严禁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必须采用传统喂养方式的畜禽粪便做有机肥料,并采用轮作或者间作,以保持土壤肥力;由栏笼饲养改变为自然放养,并严格控制牧场载畜量,必须采用自己种植或者加工的天然饲料喂养,不得使用抗生素,不得使用转基因技术。其生产的产品在转为生态生产方式6个月后申请验收,2年之内接受检查,合格后才可以标以生态产品标识在市场上出售。日本农业资源有限,因此日本的生态农业的形式往往因地制宜、多种多样。主要有:(1)再生利用型。即通过充分利用土地的有机资源,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减轻环境负荷。如,将家畜粪便经堆放发酵后就地还田作为肥料使用,将污水经处理后得到的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等,这都是充分利用农业再生资源的措施;(2)稻作—畜产—水产三位一体型。即在水田种植稻米、养鸭、养鱼和繁殖固氮蓝藻的同时,形成稻作、畜产和水产的水田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3)畜禽——稻作——沼气型。即农民在养鸭、牛等家畜过程中,将动物的粪便作为供制造沼气的原料。同时,农作物的秸秆经过加工用来作家养畜禽的饲料,或作为沼气的原料,沼气又可为大棚作物提供热源等。这样,经过能量转换实现生态的均衡,并且生产的农作物比较环保,又能实现经济效益。

2、我国生态农业实践

随着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其发展模式与技术不断提升。从最初单一的模式与技术的示范,逐渐发展到多种技术的集成,再进展到多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综合应用,以及多种模式与技术的系统化示范。农业部重点推广的十大生态农业模式(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2)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3)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农业模式;(4)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农业模式;(5)生态种植农业模式;(6)生态畜牧业生产农业模式;(7)生态渔业农业模式;(8)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模式;(9)设施生态农业模式;(10)观光生态农业模式。从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看,已从过去主要的高效种养技术、立体种植技术等逐步扩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信息化与精准化技术、安全健康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技术、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和改良技术等。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在大数据技术、节水节肥节药技术、畜禽粪便循环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业清洁生产的研究和示范推广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

以生态温室为例,随着远程监控系统、无线传感器监测等技术日趋成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已逐步应用到了生态农业建设中。通过环境、动植物信息检测,温室农业大棚信息检测和标准化生产监控,精准农业中的节水灌溉等应用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效率、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了智慧农业的建设步伐。其主要方式通过安装于指定的监测点的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土壤PH传感器、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CO2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空气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湿度及PH值等相关数据;联动控制系统由加热、喷灌、通风、卷帘设备及其配套PLC及Wifi设备服务器组成,当传感器采集的环境数据与标准值对比超出临界范围时,控制器自动启动相关硬件设备对作物生长环境加热、浇水、通风、卷帘加减光照辐射,实现作物生长过程精确控制。同时在塑膜日光温室旁,建立地下沼气池,沼气池上方建圈舍及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的智慧化能源生态系统。在此系统内,圈舍温度在冬天提高3~5℃,为禽畜提供了更适宜的生长条件,使猪的生长期大幅缩短约150天。禽畜粪便为沼气池提供原料,产出的沼气用于家庭供暖,残留的沼渣、沼液作为温室作物的肥料。此外,猪等禽畜呼吸排出的CO2可促进温室内作物光合作用,蔬菜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图表2. 主要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演变



生态工业

1、国际生态工业实践

生态工业园区是产业生态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载体之一。工业园区这一人工经济系统在发展中有意识地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现有园区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建设,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发展。2000年以来,欧美国家、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巴西等国家都出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工业园区案例的实证分析。工业发达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代表性例子包括丹麦、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下图为几个主要国家及中国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演变概览。发达国家现阶段关于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重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生态化发展的驱动力,包括园区建立物质、能量、信息、废弃物等集成系统过程中潜在干系方之间建立合作联系的驱动力;(2)生态化发展准则,目的是定义并识别推动生态化发展的创新行动(3)生态化发展成功要素,目的是从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识别各园区生态创新的成功要素;(4)定义针对推动园区生态创新有效发展和管理的关键问题。

        图表2. 主要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演变


 2、我国生态工业实践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发展生态工业,打破“绿色壁垒”也需要工业的生态化发展,可以说,生态工业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工业理念被引入中国后,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0年开始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有标准可依,依标准建设,据标准考核,示范试点带动,建立长效机制”的发展路线图。鉴于开发区面临的严峻环境保护形势,国家税收政策调整、资源和能源紧缺、环保标准提高等伴随的发展压力,以及节能减排科技需求,2007年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联合,加强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模拟自然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

环保部组织出版了《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模式与创新》,集中展现了多年以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模式、特色与成效,总结梳理了一系列典型案例,并从6个方面凝练出现阶段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主要建设模式,包括(1)企业层面以生态设计、绿色技术、节能降耗、环境管理为抓手推动生态化发展;(2)基于物质代谢、水资源高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及基础设施共享推进产业共生发展;(3)老工业基地向高新技术转型、二三类产业协调融合发展,及传统制造业向战略性新型产业转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4)基于废物循环利用的静脉产业发展模式;(5)以流程工业为支柱且行业特征突出的园区集成创新实现资源能源高效利用;(6)在省会城市等大型城市布局的园区深化科技创新驱动生态产业发展。

 图表3. 中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发展模式

生态服务业

1、国际生态服务业发展实践

生态服务业是指依据生态学原理的服务业生态化发展,是在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基础上发展的服务业,其核心理论是促进产品与服务的非物质化。生态服务业主要包括绿色商业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绿色公共管理服务等细分领域。服务业生态化主要体现在:①服务主体生态化;②服务过程清洁化;③消费模式绿色化;④与其他产业相结合。

与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不同,生态服务业细分行业多,涉及面广,多数国家并未从整体层面对其进行规划,而是在细分领域内进行生态化改造,相应的实践形式也有很多类型。例如达沃斯-克洛斯特斯度假区(以下简称达沃斯)。达沃斯位于瑞士东部德语区,由达沃斯小镇与克洛斯特斯小镇联合组成,总面积约477平方公里,是阿尔卑斯山区规模最大、海拔最高(1560米)的度假区块,由达沃斯度假区组织(公司性质)负责管理和营销,提供包括高山休闲疗养、健身运动、举办各类国际会议等在内的多种服务,是世界著名疗养地、运动度假胜地、国际会议集中地。达沃斯主要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独具魅力的人文生态和在医学界的特殊地位,大力发展医疗、运动、休闲文化和会议等产业,其中,医疗产业主要以全科医院和专科诊所为依托,大力发展以呼吸疾病、皮肤疾病、运动康复等为特色的医疗服务;运动产业以高原运动、冰雪运动为主要特色,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和接待设施;休闲文化产业主要以博物馆、餐厅、特色工厂等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餐饮休闲娱乐、山地游览等活动;会议旅游主要依托达沃斯论坛的国际知名度,举办众多高质量的国际会议。

2、我国生态服务业实践

生态服务业在我国的最典型实践是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是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旅游模式,其目标是对自然及人文景观实施保护、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发展起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结合当地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其中以香格里拉、西双版纳、长白山等地为典型代表。

长白山地处我国东北边陲,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享有天然的“自然博物馆”和巨大的“生物基因库”之称。长白山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之源,是首批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网络的“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获批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长白山先后编制完成《长白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冰雪旅游业发展规划》等旅游专项规划,构建了“一心三核,两轴双园,五岸九区”的全域旅游功能布局,打造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自然旅游为主导、文化旅游为支撑,运动旅游为依托,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运动等功能为一体的世界级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长白山池北区(二道白河镇)由最初的“一条街”拓展为目前一环三横七纵的路网格局。通过“旅游城镇化、城镇景区化、景区国际化”城区景区深度融合、山上山下统筹发展、域内域外合作互动的发展道路,逐渐夯实了生态旅游发展的根基,成为全国生态旅游发展样板。

四、本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出路。没有生态建设作为基础,没有丰富的资源作为依托,产业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生态建设也就失去了发展活力和动力。生态建设应兼顾经济效益,产业发展应保障生态效益。在构建生态经济体系上,既要推动产业生态化又要推动生态产业化,促进生态与产业高度融合;既要积极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又要考虑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增长。银川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讲话精神的重要实践,也可以更好的把银川市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区位优势。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按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近年来,银川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通过狠抓特色产业增效、龙头企业升级、农业品牌创优等“六大工程”,采取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模式,鼓励扶持和培育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初步构建了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发展新格局,生态农业百花齐放、成果丰硕。但部分地区仍存在“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等破坏生态的现象,养殖业尤为明显。银川有发展生态农业的先天优势,应立足“合理利用+生态保护”,创新模式,形成规模化效应。是创新综合利用模式。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带动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创新污染治理模式。妥善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积极引导养殖业向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转型。推进农业各产业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相互连接,通过农作物秸秆饲用或肥料化加工利用,畜禽粪便循环利用处理等项目建设,构建种养平衡、产业融合、区域良性循环格局。三是创新商业营销模式。利用“互联网+农业”平台,助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向规模化、园区化拓展。利用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催生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业。将休闲农业示范点、美丽休闲乡村纳入旅游营销线路,打造特色生态游品牌。实施农产品溯源,推动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态持续有效改善。

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从宏观上使工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工业的生态、经济和技术关系,促进工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人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合理运转和系统的稳定、有序、协调发展,建立宏观的工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在微观上做到工业生态资源的多层次物质循环和综合利用,提高工业生态经济子系统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效率,建立微观的工业生态经济平衡。从而实现工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发展道路。近年来,银川市积极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推广应用绿色制造技术,提升绿色制造水平,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推动实体经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为生态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仍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园区循环化发展及绿色制造转型升级仍处于薄弱环节。因此,应持续加大生态技术研发和应用,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加快银川市工业转型升级。一是依托骨干企业和园区,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推进煤炭、钢铁、电力、有色、石化、建材、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行业循环生产为重点,促进产业向下游终端产品延伸发展,科学建链、适当延链、合理补链,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二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挖掘数据价值,建立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挥系统”,构建产业链、技术链、供应链、销售链地图。依托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银川中关村双创园等平台互联网企业聚集和科技创新优势,开展试点示范,打造绿色生态工业园区。三是加快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完善园区废弃物集中回收,污染物集中处理体系,以园区内功能布局为基础,通过优化组合,推动污染项目集中布点、集中治理、达标排放,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推进区内产业链之间的延伸和耦合,促进企业内或企业间“三废”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实现园区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四是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与新材料等产业作为重点方向,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大、效益好的优势骨干企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态服务业

生态服务业是生态循环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生态环境资源基础上发展的服务业。其发展在总体上有利于降低城市经济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发展节约型社会,是整个循环经济正常运转的纽带和保障。目前银川市服务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扩大有效投资、增加地方财税和吸纳新增就业的重要支撑,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的半壁江山。但生态服务业和新业态规模不大、比重偏低,金融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发设计、教育培训等,滞后于经济转型升级需要。银川市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不断增加高品质服务有效供给,释放潜在消费需求,努力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和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数字经济,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深度应用,引导传统服务业企业提档升级,促进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深化“首都带首府”合作模式,不断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教育”等业态,优化完善“医、养、康、护”四位一体康养发展体系,引导扶持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应用。二是发挥阅海湾商务区金融集聚区、中关村双创园科技集聚区、丝路经济园信息服务集聚区示范引领作用,引导金融保险、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等业态集聚,夯实全区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做大做强全区商贸中心,加快推进月星环球港、兴庆万达中心、物美集团新零售研发体验中心等项目建设,丰富体验式消费和多层级商品供给,提升商圈能级。紧盯民生商业街、鼓楼尚街、怀远夜市等夜生活聚集区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条件综合配套,提升功能效应、集聚程度和辐射半径。三是围绕建设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和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不断完善区域性物流中心功能,增强物流、信息流高效配置。全面打造全域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冰雪旅游、房车营地与自驾游、民俗文化旅游,积极培育健康养生、研学教育、夜间游等新模式。

上一条: 没有了
下一条: 我国半导体制造材料行业分析(三)溅射靶材篇